2021年以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及对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积极推进能效提升,持续强化科技支撑,企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统筹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国海油将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对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统筹谋划。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2021年以来召开党组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工作例会等会议30余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及“不断在油气增储上产、‘卡脖子’技术攻关、绿色能源转型上取得新的进展”的重要批示精神。成立由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战略方案和工作指标,压实主体责任,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二是加强总体设计。制定印发《中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提出清洁替代、低碳跨越、绿色发展“三步走”策略,推进稳油增气保障、能效综合提升、能源清洁替代、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引领等行动,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双碳”工作。
三是夯实工作基础。成立碳中和研究所及新能源研究院,强化智库力量支撑。设立新能源部和新能源分公司,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在集团财税金融板块创新“专项绿色贷款+跨境人民币”等绿色金融支持工具,保障油气进口供给顺畅。
四是加强交流合作。与上海、广东、江苏、海南等省市人民政府,以及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油气和新能源资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金融和贸易服务支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努力打造央地及能源行业战略合作共赢新典范。
二、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海油将“双碳”目标要求融入企业发展全局,持续提升稳油增气能力,深入开展能效综合提升行动,稳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积极推进海上零碳负碳技术示范应用,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稳油增气能力持续提升。坚定不移推动增储上产攻坚工程,实现油气储量和产量“双增长”。成功探获垦利10—2等4个大中型油气田,2021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3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320亿方。18个重点产能建设项目如期建成,其中我国自营勘探开发、自主设计建造安装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实现了向1500米超深水进军的历史性跨越,每年将为粤港琼等地区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助力南海万亿“大气区”建设。2021年,企业国内油气供应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生产原油4864万吨,同比增长322万吨,连续两年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80%以上;生产天然气226亿方,同比增长27亿方,天然气产量在国内占比达到27%。
二是能效综合提升成效显著。2021年实施节能降碳项目105个,通过强化能源综合利用、加强伴生气资源回收利用、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推进生产过程节能增效、提高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等措施,累计节能27.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8万吨。积极推进甲烷回收利用,2021年实施火炬气回收重点项目7个,回收油田放空气1.2亿立方米。联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7家油气企业成立“甲烷控排联盟”,共同提升甲烷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清洁能源替代稳步推进。2021年成功投产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秦皇岛—曹妃甸油田群岸电示范项目一期,二期、三期将于2023年前全部投产,项目全部投用后每年可减少原油消耗17.5万立方米、天然气消耗23.8亿立方米,节能9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5万吨。2021年购入绿电1.86亿度,积极推进油气开发和炼化产业全产业链绿电替代。
四是海上零碳负碳技术示范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开展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研究和项目示范,在恩平15—1油田群启动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拟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处理再封存到800米深的咸水层中,实现海上油田绿色低碳开发。加快海上新能源发展步伐,2021年10月全容量并网运行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江苏竹根沙海上风电场,建立了企业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五大管控体系,培养了可快速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的人才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中国海油党组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和产业结构升级,纵深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夯实科技支撑基础,有力有序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一是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多措并举重点优化石油炼制和天然气利用等中下游产业转型,推动绿色能源服务产业升级发展。延伸发展炼油和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大力实施炼化企业产品结构改造升级项目。研究布局原油直接制低碳烯烃产业化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由甲醇、合成氨和尿素等大宗化学品向功能新材料和复合功能肥料等高价值产业链延伸。适时退出小型炼化和落后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业务,优化现有炼化企业生产工艺。发展综合能源技术服务,打造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和海上资源开发一体化专业服务链,提升绿色油气田开发、海上风电等新型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做大节能环保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开展绿色发展跨越行动,加速发展以风电和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业务,打造企业能源供应体系新增长点。加快浅海风电发展,推进深远海风电产业化进程,努力成为海上风电产业排头兵。择优发展陆上集中式光伏风电产业,因地制宜集约化发展分布式光伏。依托已有项目和设施,探索和培育氢能产业。围绕重点区域和关联产业,探索发展多能互补供能模式,构建多元化智慧型能源供给体系。
三是纵深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大规模推广岸电入海,在渤海区域引入岸电,有序有效替代海上平台原油、天然气发电。科学统筹海上油气开发和新能源业务发展,围绕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区域重大战略,探索发展海上油田绿电供应、孤岛供电、海水淡化等关联产业,打造多种能源或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实现海洋能源互通互联。深入推进动力系统液化天然气(LNG)替代,在专业服务船舶及远洋运输船舶中推广LNG燃料替代燃料油和柴油,在陆上重卡/槽车运输过程中以LNG替代柴油。
四是加强零碳负碳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关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推进深远海风电产业化进程。开展CCUS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工作,进行海上CCUS上下游一体化全链条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开展二氧化碳固化及置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研究。探索发展微型生物增汇、渔业碳汇以及矿化固化等新型增汇技术。